习近平文化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境界,为我国实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了行动指南,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电影强国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电影强国,对内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对外是提高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能力、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艺术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质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做好做强中国电影,让中国电影高峰作品迭出,需要优秀的电影人才,需要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艺术院校作为培养电影人才的主阵地,要积极服务党和国家的文化战略,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努力把学校办成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培养合格从业者的人才基地,努力为国家培养电影艺术高级专门人才。
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这是由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以人民为中心”是当代中国文艺在国际上独具的特色。艺术院校要坚持“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艺术家”的培养理念,培养适应电影事业与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化、国际化、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具备高水平电影艺术理论、高水平艺术知识、高水平艺术创作技能的复合型电影专门人才。坚持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训练紧密结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艺双馨的卓越艺术人才。以红色电影资源库为抓手,以影视史、论、评示范课为标杆,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坚持不懈地教育学生在学习中坚持中国立场、深植民族情怀。中国电影是历代中国电影工作者开拓创新的成果、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院校要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电影的革命文艺、人民文艺传统。革命文艺、人民文艺是中国电影鲜明突出的底色,先行者们将红色基因带进了中国电影,使中国电影得到了红色文化的深刻浸润,创造了“左翼电影”“进步电影”“人民电影”“主旋律电影”等历史丰碑,这些优秀的艺术经验需要新一代电影工作者予以传承和发展。今天的电影人才培养,应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观,教育引导学生领悟中国电影创作者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一部分在历史长河中所激发的艺术追求、民族情怀和生命感悟,引领学生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下去研究、创作电影。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总书记更是强调,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在培养电影人才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传承中国文化传统和电影传统,注重引导学生借鉴中国历代文艺工作者的优秀艺术经验进行创新发展。同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艺术传统与中国电影之间的关系,力求将中国艺术传统带进电影课堂,让学生感悟到艺术传统是丰沛的创作资源、是激发创作思维的动力,从而培养面向新时代的新型电影人才。2018年10月,北京电影学院面向全体研究生开设了“中国艺术传统与中国电影”等必修课程,从多种视角来拓展学生对艺术传统、文化传统的认知,促进学生在学术研究、艺术创作中重视文化传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观。该课程获评2021年北京高校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荣获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称号,对促进课程思政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和辐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这启示我们,艺术工作者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相应地,艺术院校的办学要走出校园,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更多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社会,理解人生的酸甜苦辣,从而创作出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影视作品。社会实践既是深度参与的社会活动,也是激发创造力的艺术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学生才会有深刻的感悟,才能意识到:只有深入群众,具备有深度、有温度的创作情怀,才能创作出紧跟时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艺术作品。
时代呼唤艺术精品,精品的诞生需要优秀的艺术人才。我们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人才培养道路,创新育人模式,注重实践教学,将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完善科教结合、产学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推动艺术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培养拔尖人才的新模式,以扎实的拍摄实践为教学导向,以优质的艺术成果为目标追求,以提高学生创作能力为着力点,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编导一体创作型人才。为探索创新型、实践型、复合型影视人才培养,北京电影学院开设“拔尖人才实验班”,选拔有创造力的优秀学生,匹配国内国际顶级师资精准教学,构建人文素养、学科基础和专业拓展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以传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激发学生的创作活力和创新能力,立德树人,守正创新,让学生们在掌握电影基本制作技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艺术潜力,创造性地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中国本土影视拔尖人才,为中国电影的高峰创作提供更多新鲜力量。(作者:王海洲,系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光明日报》(2024年01月09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