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种电影有自己的生存法则,目前影市的格局主要呈现为“冰火两重天”。印度、日本两强争霸,其他国家的进口片则处于“偶然露头”或“销声匿迹”的状态。
时光网讯特稿 在内地电影市场,最卖座的电影绝大多数都是华语片和英语片,小语种电影不算强势,但它们也经常活跃在我们的影院中,丰富着我们的观影选择。
小语种电影有自己的生存法则,目前影市的格局主要呈现为“冰火两重天”。印度、日本两强争霸,占据了这部分市场份额的大头。泰国、西班牙、法国、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的进口片则处于“偶然露头”或“销声匿迹”的状态。
近四五年内地电影市场飞速发展,小语种进口片的票房成绩也是在近几年才取得突破。内地影市首部票房破亿的小语种进口片为2014年上映的印度电影《我的个神啊》,但该片的成绩也只是刚刚破亿而已。2014年和2015年都只有一部小语种进口片破亿。
2016年,4部小语种进口片票房破亿,市场这才算真正开始对这类影片敞开怀抱。在过去不久的2018年,共有7部小语种进口片实现票房破亿。截至《夏目友人帐》,小语种进口片内地票房破亿数量已达18部。
小语种进口片的表现从2016年开始抬头,可能有这几方面的原因。第一,随着国内影院雨后春笋般的出现,观众观影频率的提升,观影口味变得越来越包容,愿意尝试接触华语、英语片之外的作品。第二,随着《我的个神啊》、《哆啦A梦:伴我同行》等早期小语种进口片逐渐在市场中打造起品牌形象,印度电影关注社会问题,日本主打动画等概念逐渐深入人心,推动受众群扩大。第三,2016年起,内地票房增速开始放缓,市场亟需在华语片、英语片之外寻找突破口,机会应运而生。
作为市场的领头羊,华语片凭借本土文化优势,在纯喜剧和爱情片方面处于统治地位;以好莱坞为主的英语片在视效大片方面难觅对手。小语种进口片想夹缝求生,就必须填补市场空白,印度和日本进口片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其他国家的小语种进口片大多没有形成自己的类型定位,偶然冒尖一下也只是单打独斗。
市场环境不同,管理方法不同,还有很多小语种进口片虽然名声在外,但无法引进。这时,合拍片、翻拍片就成了一种曲线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它们虽然不那么显眼,但也和其他小语种进口片一起深深影响了国内电影市场的面貌。
内地票房1亿以上的小语种进口片:
1《摔跤吧!爸爸》,2017年,票房12.99亿,印度
2《神秘巨星》,2018年,票房7.47亿,印度
3《你的名字。》,2016年,票房5.77亿,日本
4《哆啦A梦:伴我同行》,2015年,票房5.3亿,日本
5《小萝莉的猴神大叔》,2018年,票房2.85亿,印度
6《天才枪手》,2017年,票房2.71亿,泰国
7《起跑线》,2018年,票房2.1亿,印度
8《哆啦A梦:大雄的金银岛》,2018年,票房2.09亿,日本
9《龙猫》,2018年,票房1.74亿,日本
10《看不见的客人》,2017年,票房1.73亿,西班牙
11《嗝嗝老师》,2018年,票房1.49亿,印度
12《哆啦A梦:大雄的南极冰冰凉大冒险》,2017年,1.49亿,日本
13《名侦探柯南:零的执行人》,2018年,票房1.27亿,日本
14《夏目友人帐》,2019年,票房1.15亿,日本
15《我的个神啊》,2014年,票房1.12亿,印度
16《航海王之黄金城》,2016年,票房1.07亿,日本
17《哆啦A梦:新·大雄的日本诞生》,2016年,票房1.04亿,日本
18《火影忍者剧场版:博人传》,2016年,票房1.03亿,日本